读《淮阴侯列传》.从天而下

  作为传记的《淮阴侯列传》是否堪称经典,暂且不论,作为小说的《淮阴侯列传》恐怕是不及格的。参考记录张良生平的《留侯世家》,从博浪沙的匹夫之勇,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的明哲保身,读者透过文字可以贯看张子房性格和命运的交错变化。而圯上敬履的插曲与篇末“留侯死,并葬黄石”首尾呼应,作为传记已然是良作,作为小说则不可不谓传世名篇。

  反观《淮阴侯列传》,不仅与秦汉传奇的浪漫主义不沾边,甚至缺乏作为史书所必须的逻辑。中国历史上的名将,或如孙子出身于将门,或如吴子授业于名师,而被萧何称赞国士无双、被后世奉为兵仙的韩信,出身布衣,混迹市井,既无师承也无奇遇,甚至没有任何受教育的记载。读者会很自然地产生疑问: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无师自通,天纵奇才么?至少从《史记》留下的记录看,答案是肯定的。

  韩信的戎马生涯从参加项梁的起义军开始,项梁死后投奔项羽时,大概二十三四岁。他几番试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纳,做了两年炊事兵和守门官后转投到刘邦的队伍里。考虑到韩信只活了三十多岁,说他的大半生都碌碌无为并不为过,不仅无为,而且没有希望。在汉军工作了几个月后,韩信虽然获得了治粟都尉的一官半职,依然看不到前途,直到第二次辞职时上演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萧何向刘邦举荐韩信,盛赞“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如果只是一面之辞,可能夸张的成分居多,不过刘邦一夜之间把一个逃亡的钱粮官拔擢为汉军总司令,也许萧何用自己的脑袋做了担保也说不定。以韩信登台拜将那年为界(那年他大概二十六岁),之前的他不名一文,没有任何亲身指挥战斗的经验,黑历史罄竹难书;之后的韩信暗度陈仓,破章邯,取咸阳,定关中。助沛公入关中称王仅仅揭开了楚汉争霸的帷幕,而后在这片写满了英雄传奇的舞台上,淮阴侯像印象派画家再造光影一样重新定义了战争艺术。

  太史公著《史记》微言大义,记录决定秦朝覆灭的巨鹿之战,篇幅不到三百字,而描写被后世称为“背水一战”的井陉之战,从李左车献策而赵王不用,汉军战前谋划,汉赵交兵,直至战后韩信解说用兵之道,笔墨洋洋洒洒近千字。韩信调兵遣将之初“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得胜后解释背水而战因果时“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如同小说一般设置悬念、揭开悬念——诗云“韩白孙吴稍可陪”,吴子孙子武安君在《史记》中都没有这般演义小说中神棍才有的待遇,而作为一名图谋叛逆而被夷灭三族的罪臣,淮阴侯却独步于楚汉风云之际,可见太史公对他的器重。细想之下,萧何所言“国士无双”,蒯通所言“略不世出”,甚至韩信自称的“多多益善”,恐怕是太史公假人之口也说不定。

  茅顺甫评韩信:“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从天而下”一词,不仅恰如其分地总结了淮阴侯的用兵之道,形容他在历史舞台上毫无缘由地横空出世、将星闪耀,同样贴切。从天而下者,天纵奇才也。韩信,兵仙也,然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