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Chapter2.从象棋和围棋展望新世纪的人工智能(三)

  最后一部分,丢出来拉倒。


  《天龙八部》中“珍珑棋局”的故事非常有名:面对一盘长龙被围、几乎毫无生机的“死局”,数十年来无人可解,倒是完全不通棋路的虚竹信手落下一子,绝了自己的“气”,于是死子尽数提去,局面重归海阔天空,有了周旋的余地。

  珍珑的故事完全是金庸杜撰的,棋史上从未有过。有围棋友人特意研究了这种“自杀”走法,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不过与其把珍珑作为行棋的策略,不如把它当作一个寓言故事。对于人工智能来说,这则寓言有两点寓意:“自我否定”和“犯错”。

  珍珑的解法是自掘坟墓,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思维层面上否定先前的所有工作,把一切推倒重来。在计算机求解的过程中,即使如前文所言,拥有了“宏观推测,假设验证”和“强制中断”的能力,依然摆脱不了“行尸走肉”的形态,只有当它懂得“自我否定”时,它才具备了“意识”,拥有了“灵魂”。举例言之,编制程序让计算机求尺规二等分角的方法,计算机可以否定方法:不是角不可以二等分,而是尺规作图办不到。让计算机求出素数的个数(当然求不出来),一台无法自我否定的计算机会一直计算下去;一台能够“伪”自我否定的计算机——人工把《几何原本》的数据入库,电脑自行调出欧几里得的定理——会立刻否定结论;一台“纯粹”自我否定的计算机,即使没有数据库,也可以自行演绎出“素数无限”的结论。当然,纯粹意义上的自我否定是不存在的(没有前人的“数据库”,后人对那些不能证明有解,也不能证明无解的问题只能当作“哥德巴赫猜想”束之高阁),更现实些的自我否定属于“准自我否定”,它拥有高度的自我否定机能、庞大数据库、智能化搜索、以及基本的演绎推理能力。最重要的原则是,它不会盲目服从。

  举解数学证明题为例:我们在解一道错题之初并不会考虑“题目是否有错”,而是在一路解下去无法证明的时候产生疑义“有没有可能是题出错了?”——于是相互讨论、查询资料、咨询导师——最终得出“题目有误”的结论。可以自我否定的人工智能并不需要时刻关注“能否自我否定”(过于消耗机能),但它具备自我否定的意识,在“意识到不对劲”的时候懂得启动自我否定。

  最后,我想提出人工智能的最后一层:犯错。

  人是会犯错的生物(所有生物都会犯错)。由生至死,从卵细胞受精时遗传密码子的组合和复制,到最终细胞功能的衰竭和病变,生理机能的错误贯穿一生,与此同时,“三七二十二”之类的思维错误更是不可计数。生命的进化源自火炬传递时的错误,文明的进步源自探索世界时的错误,如果人类永远不犯错,就不可能演化为今天的“高等生物”——同样的道理,不会犯错的人工智能,永远摘不去“人工”二字。

  机器犯错的问题,与其说是技术课题,倒不如说是哲学问题。毫无疑问,机器的思维来自程序输入,程序是绝对健康的,机器便不会产生任何错误(在硬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于是产生了悖论:越完美的人工智能越是精确无误,可精确无误的人工智能永远不能称为“完美”。如何解决这个悖论,恐怕是个连思路都无从提出的问题。

  于是,我不妨暂时停止思考,把问题放在这里,用几句话来结束这篇冗长的空想文字:

  计算机已经可以再向其中达到、超越人类中顶尖棋手的水平,在围棋上却也许几十年内都显得遥不可及。差距所在,是计算机缺少“取势”的“宏观推测,假设验证”能力、“脱先”的“强制中断”能力,以及应对“珍珑”的“自我否定”能力——而最终、最完美的人工智能,不仅应当拥有以上的机能,还应当能够“非程序性犯错”。具有“犯错”机能的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等于实现了“进化”,而能够进化的“人工智能”,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

One thought on “人工智能.Chapter2.从象棋和围棋展望新世纪的人工智能(三)”

  1. 呃。。。随便吧
    我也没觉得自己是个文人
    换句话说
    文人这个词很做作
    也没觉得思想有高到哪去
     
    敝帚自珍
    呵呵
    好难听呀
    的确博客是一个可以随便写的地方
    而P2P高手很多
    我只是学习,不会张狂的发表什么意见
    无所谓什么真不真诚
     
    我们不是一类人
    你凡事都太认真了
    我只是玩
     
    还有
    这么写字是习惯
    诗这东西比较恶心

Leave a Reply to 猫助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