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al Net.Chapter2

  我去要项目的时候,开门见山说“神经网络”,然后巩老师把“网络重要信息的分析与研究”给了我。课题名称以“网络”开头,实则着重“信息的分析与研究”,与网络几无关联。
  但是,不知情的人会发现,项目列表上除了标明“题目”“导师”外,对项目细节、开发环境等境况只字不提。模糊不清、本末倒置的情况还有很多,这算比较典型的例子。

  我看了两天书,周三下午去答疑。进了办公室发现二班的班长也在,原来她也和巩老师事先联系过,约好周三下午面谈。
  一般而言,选择毕设项目,或者依据导师来选,或者依据项目来选,或者兼而有之。我找巩老师是奔着神经网络去,与我是否对她有一载之恩、或者在她的课程中表现如何关系不大——这应该偏向于第一种情况。而在同巩老师的对话里,二班班长干脆说出“其实您让我做什么都行”的话来,那就明显属于第二种了。巩老师跟二班班长似乎交情不错,考虑到班长正忙于考研,便把一个难度不大却蛮实用的项目给了她。从她们的对话中我还了解到,在我周一讨得项目的第二天,不仅二班班长和老师联系过,另外还有一个女生曾经上门拜访。起初,班长和那个女生一听到“网络重要信息的分析与研究”这个美妙的名字,都迫不及待想拿下来,没想到却被我捷足先登。不过,巩老师在无奈于僧多肉少的同时,还安慰她们两点:这个项目跟网络没什么关系;这个项目很难。
  所以这两位女生在正式开始报名之前就为我让了路。周三晚上,学院把选题列表的excel文件发到班级邮箱里以后,又有一些还来不及内定、尚不知情的同学被拒之门外。我过意不去,安慰自己“那个项目很难”“项目的名字很有前途,可那是骗人的”……却掩饰不自己跑过关系的事实。然而换一个角度考虑,假如我没有去跑关系,仅通过这份列表去选择,就根本不可能想到它与人工智能有关。即使产生了怀疑,继而去找老师咨询,届时也会被告知“这个项目已经有人报了”……
  周四,各方面小道消息纷至沓来。这时我方才了解,原来在周三晚上的那份列表上,好一点的项目都已经被先期瓜分干净。“内定”的角色,远远不止我一个。
  不过客观的说,我的项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好项目。难度大是其一,其次,虽然我个人觉得它很有前途,多数人还是根据导师去选项目。在性格宽厚(人品好)的导师手下干活,得到的指导多,做起来相对容易,有时甚至可以把相对困难的项目改得简单些;更重要的是,学院允许老师增报项目,于是每一届都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品”好的老师带着六七个学生做毕设(通常只会带三个);而那些人品差(严格)或者项目比较难的老师,往往形单影只,甚至无人问津。
  
  想到这里,不禁要插几句。在我们学校,你可以把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划分为“想借此谋生的”和“不想借此谋生的”。对于前者,大体有考研、就业、保研和出国四类,而在这四类中,无论他(她)都多热爱计算机,也只有后两种人会全心头入到毕设中(理由无须解释);对于后者,不用分类,他们都不会认真去做的。私以为,这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无数悲哀之一。

2 thoughts on “Neural Net.Chapter2”

  1. 经你一提醒,我倒发现生活真像小说呢。小说家按小说的笔法记日记,写出来的都是小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