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Chapter2.从象棋和围棋展望新世纪的人工智能(一)

  1958年,“思考”成为第一台能同人下棋的计算机,每秒计算200步。
  1988年,“深思”(每秒计算75万步)击败丹麦特级大师拉尔森。
  1989年,“深思”升级版(每秒计算200万步),以0比2负于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1993年,“深思”第三代击败丹麦国家队和小波尔加。
  1995年,“深蓝”更新程序,新的集成电路可以让其每秒计算能力达到300万步。
  1996年,“深蓝”2比4不敌卡斯帕罗夫。
  1997年,“更深的蓝”以3.5比2.5击败卡斯帕罗夫。
  2001年,“深弗里茨”击败了除克拉姆尼克之外的所有排名世界前十位的棋手。
  2002年,“深弗里茨”(每秒计算600万步)以4比4战平世界棋王克拉姆尼克。
  2003年,“深青年”以3比3战平卡斯帕罗夫。
  2005年,“九头鸟”以5.5比0.5大胜英国棋王亚当斯。

  不久前听一位密码学专家说:当今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计算机,都用作破译密码了。于是不免有些怀疑:近几年来不断与国际象棋大师过招,并且互有胜负的计算机们是否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己对国际象棋几乎一窍不通,对我来说,同样是象棋,还是中国象棋比较亲切些。

  2006年8月,云集了多名中国象棋顶级高手参战的首届浪潮杯中国象棋人机大战的现场可谓星光璀璨,然而最终成为赛事主角的,则是那部高2米、重300公斤,在两场战役中保持不败的电脑浪潮天梭。8月上旬,“浪潮天梭”以11比9的总比分战胜由柳大华等五位象棋大师组成的大师联队;8月15日,等级分排名全国第一的许银川与超级计算机“浪潮天梭”两战两和。赛后,人称“少年姜太公”的象棋特级大师许银川在面对记者的采访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异常深刻。

  “……‘炮一平二’更是出乎我的意料,从这步棋看来,它已经拥有了人类的智慧了。”

  计算机的棋艺高低,无非取决于硬件和软件。硬件决定计算的速度和深度,软件决定计算的思维回路。所谓“人机大战”,听起来是以“每秒计算XX步”为卖点,其实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胜负的关键还在于人工智能的成熟程度。计算机领域里,“瓶颈”一词使用的尤其普遍,在摩尔定律已经只能通过“增核”的手段勉强维持的今天,电脑棋手棋艺的瓶颈并不在于CPU的技能,而是掌控其“思维”的软件。我不知道联想的工程师是如何为“天梭”设计算法的,只能猜测是为每一步走法设定了一个“权”,除去开局、残局、杀棋及一些不可选择的应对外,其他局面混乱、厮杀正酣的情况下,吃一个卒有多少全,吃一个车有多少权,叫将有多少权……不仅计算眼前的一步,其后的几步也计算;不仅计算自己的走法,对方的走法也计算——最终选择最优权的最优解行棋。

  然而让“少年姜太公”大呼“出乎意料”的棋,并非走得如何精妙,恰恰相反,那一步走得简单,走得平庸——是一步“等着”。“它好像有了人的思维,等对方出招。一般来说,计算机下棋攻击性强,反应迅速,这招以静制动让我非常意外。”没有好棋可走时用“等招”来等候机会,这本是人类棋手的做法。没想到这招,“天梭”也会。

  可机器毕竟是机器,偶尔走出人性化的棋,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摆脱不了程式化的思路。赛后许银川一面称赞对手精于计算、算无遗策,一面也道出了它的缺陷:缺乏大局观;创造性较差;不轻易弃子,思维形式单一;算法较贪吃,特别是容易在残局时因贪吃下出软招(第一局许在不利条件下逼得和局,就是因为电脑贪吃了一个卒)。

  中国象棋历史上的第一轮人机大战结束后,有记者写道:“10年前,电脑战胜世界最顶级的国际象棋棋手。现在,电脑在中国象棋的领域达到大师水平。但全世界最好的机器配上最先进的软件,在围棋的水平上却依然仅仅相当于一个初级的业余棋手。原因在于,围棋的复杂程度远远大于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在我看来,这句中肯的评价流露着自豪、无奈,意味深长,的确,也许在十年之内,人类在包括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在内的诸多智力竞技领域的阵地都将相继失守,但是至少围棋——这一至今依然流行的历史最悠久的对弈游戏——将坚守到最后一刻。可以断言,如果有朝一日某台计算机达到了相当于围棋职业九段的境界,那么届时人工智能的成熟程度,也许已经“学会”“进化”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